当前位置: 理论研究与交流
理论研究与交流2023年第3期(总第41期)
字体:
来源: 河南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3-08-31 15:55

河南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之三

多向发力积极探索

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郑州实践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2021年10月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去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又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推动人大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现路径,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郑州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问需于民,高质量立法回应民心所盼

  立法是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提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作,立法链条的全过程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方式和渠道,着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立法“全生命周期”。

  坚持立法为民,在选题立项中体现人民需求。在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编制过程中,在听取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有序扩大公众参与。今年2月,通过郑州日报及郑州人大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郑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至2027年地方立法规划建议项目的公告》,公开向社会征集立法规划建议项目,截至目前,共收集到各方面建议项目28件,为立法规划的编制筑牢了民意基础。在立法项目选择上,坚持把立法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选取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切口”优先列入立法计划,及时把百姓诉求提上立法日程,集中力量推进停车场建设管理、房屋使用安全、物业管理、家庭教育等民生领域立法工作,真正把法立在百姓的心坎上。此外,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在代表议案中挖掘立法项目,加快制订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郑州市贾鲁河保护条例等一批代表议案转化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法规。

  广泛征求意见,在开门立法中融入人民智慧。把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融入立法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也是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工作的一贯做法。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常委会每制定一项法规,都通过郑州日报、郑州人大网站、郑州人大公众号等新闻、网络媒体公开发布,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凝聚立法共识。深入开展立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和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努力找准法规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及症结所在。在《郑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深入一线反复征求意见,多次召开物业服务人员、业主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先后共向100个社区、1000余名业主、50家物业服务公司征集意见建议372条,采纳256条。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按照既体现基层性、广泛性,又兼顾不同的区域、行业和领域,体现专业性、代表性的原则,在全市设置2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定《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对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内容、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探索履职新模式,不断拓展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深度和广度,为基层群众参与立法工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如管城区西大街办事处平等街社区初步探索形成了“1234”工作机制,把立法联系点工作与学习宣传、执法检查、接待选民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不断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高质量开展;新中镇亚沟村依托代表接访选民日,对群众提出的立法建议同步集体讨论,优化了立法联系制度;金水区综合执法局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小程序、“居民议事会”等途径,及时反映群众对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意见和呼声,打通立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各有侧重地针对26项法律、省市地方性法规草案、年度立法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786条,113条意见建议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完善制度机制,在科学立法中保障人民权益。建立完善立法项目沟通协调制度,实行立法工作“双组长”制,坚持“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抓到底”,推进立法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制定《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选聘35名经济、法律、环保、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成立法律咨询委员会,为提高立法质量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常委会每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都会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法律咨询委员会专家对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问题进行论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充分体现、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对新颁布法规的立法原意和精神、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让群众更好了解法规、遵守法规,截至目前,已召开4场新闻发布会,对6部法规进行详细解读,有效推动了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问效于民,高效能监督纾解民生难题

  人大监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监督工作全过程。

  开门纳谏体现监督民生温度。公开征集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议题并选择纳入工作计划,综合通过视察调研、座谈交流、网络征集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征求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确保人大监督始终紧扣中心、紧贴民意。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开展监督工作,近年来开展的教育“双减”、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中小学午餐配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安置房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监督工作,都是围绕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展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每次执法检查前,都在郑州人大网站发布征求执法检查工作意见及建议的公告,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对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群众有序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积极探索街道居民议事会议制度工作,建立起街道决策与群众需求的“民意直通车”,相关工作经验受到全国人大肯定,获河南人大系统“出彩工作”奖;全面推开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民声”定“民生”,一大批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民生实事得到有效办理。目前,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已在各区县(市)、乡镇全面实施,今年,将在市级层面开展此项工作。

  创新机制彰显监督刚性本色。整合监督力量,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参与监督,积极开展上下联动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指导区县(市)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磨式”异地视察,受到省人大充分肯定;在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中,邀请五级人大代表参加,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综合运用听取报告、深入调研、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开展监督,首次尝试把执法检查同专题询问相结合,对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以“听取报告+专项视察+专题询问”相组合的方式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立体式监督,打好监督“组合拳”。建立第三方社会中介评估机制,组建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库,采取“社会中介机构+预算审查监督专家+三级人大代表”参与的财政预决算审查监督模式,提升预算监督水平,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预算审查监督样本。建立司法机关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根据监督司法工作需要,组织对一定时期内办结的某类案件开展质量评查,督促司法机关不断提升案件办理质量。

  跟踪问效力促问题整改解决。紧盯重点问题持续开展监督,连续五年听取审议市政府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每年选择不同角度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动郑州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探索实施“审议意见+问题清单”模式,在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监督中,建立“清单式”跟踪督办机制,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实行“清单交办”“销号管理”,并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推动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全部整改到位,着力形成“监督、整改、再监督、再整改”环环相扣的监督闭环。

  三、问计于民,高水平代表工作夯实民主根基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生力量,不断加强代表工作是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优势,不断密切同代表的联系、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建议、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不断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础。

  搭建平台拓展履职渠道。同步建设促进站点融合,推进代表联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基层立法联系点融合建设,依托代表联络站征求立法建议,引导代表有序参与法规立项、起草、审议、实施等工作,推动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双下沉,16个代表联络站被列入首批省级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技术加持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发挥郑州市“智慧人大”一体化平台市、县、乡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功能,实现代表联络站数据衔接,采取“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代表与群众、国家机关与代表、国家机关与群众联动方式。推行“代表亮身份”制度,运用代表二维码和代表联络站二维码,推动代表亮身份到基层到选区,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全方位。创新载体丰富履职形式,指导各代表联络站根据地方实际,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品牌。如上街区利用“小板凳恳谈会、居民议事长廊”等载体,组织人大代表、街道居民议事会议代表向群众征集议案建议线索和民生实事项目,让代表和群众共谈发展、共议民生。打造“小丽帮忙”“正义帮忙”等代表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二七区马寨镇结合自身工业镇特点,将“站”建在园区企业,将“点”建在产业链上,使代表在推动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机制激发工作活力。完善代表联系工作机制,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代表常态化、制度化,明确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每年联系基层代表不少于2次、走进代表联络站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坚持主任接待代表日制度,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每月轮流接待代表,2020年以来,共通过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对161件代表意见建议进行督办;建立完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明确基层市人大代表任期内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每次常委会会议与列席代表座谈,截至目前,共组织列席代表座谈会22余次,累计听取260余人次列席代表对人大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40余条,均得到及时办理。建立建议办理工作督办、评价机制,完善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各委员会分类督办、代表工作部门配合协调、“一府一委两院”领导领办的建议办理工作格局,出台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办理办法,明确将闭会期间代表建议与人代会期间议案建议办理同督办;制定《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考核评价实施意见》,通过承办单位自评、相关职能部门考评、人大代表督评等方式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要素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委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同时,组织开展优秀代表建议和先进承办单位评选活动,全面推动建议办理由“答复型”向“落实型”、由“解释型”向“解决型”转变。探索代表履职考评机制,研究制定《代表履职档案管理办法》,将出席法定会议、提出议案建议、参加代表活动、接受选民监督等指标进行量化,全面掌握代表履职情况,切实增强代表履职意识,促进代表作用充分发挥。

  强化保障提升工作实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等代表工作制度,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制度保障。强化代表履职培训,基本形成初任培训、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集中培训相配套,网上学习、代表小组学习、代表自学等分散学习相衔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体系,近年来,先后举办9期培训班,培训代表3000余人次。为推动代表联络站功能更好发挥,去年,还首次举办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培训班,160名基层代表、联络站站长和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健全政情通报、寄送工作资讯、网络平台推送资料、微信公众号推送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机制,充分保障代表知情知政。完善“智慧人大”平台服务代表履职模块功能,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网上提交、办理、查看、反馈、督办,推动代表网上履职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为代表履职提供便利。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 2023年7月24日印发